周平紅 | “大國工匠”傳奇

這是一次曠日持久的

尋醫之旅

曄問

問尊嚴,問名聲

問靈魂,問態度

……

READ ON

周平紅

“大國工匠”傳奇

人 物 介 紹

周平紅,“大國工匠”,2016年“內鏡世界杯”裁判,國際知名消化內鏡微創治療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普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消化內鏡診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技術委員會主任;ASGE,AGA,ESGE,WEO,JGES,SGEI 國際會員,中華消化內鏡學會常委、外科學組組長,中國介入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內鏡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專委會常委,上海市消化內鏡學會副主任委員、ESD學組組長。GIE、Endoscopy、UEG Journal、JGH、JDD、《中華消化內鏡雜誌》、《中華胃腸外科雜誌》等期刊編委。

擅長消化道病變的內鏡和外科治療。在國內率先開展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腫瘤的EMR、ESD治療等工作。首創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和全層切除術(EFR)治療消化道腫瘤。在國內率先成功開展POEM微創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CA),至今完成3000多例, 占世界總量一半。

發表醫學論文百餘篇,主編專著4部,參寫大型醫學專著15部。

採訪筆記

在內鏡下,他為98歲的老人,11個月的嬰兒做了賁門失弛緩症手術,為一中年男子切除了重124克、長16.5厘米的食管腫瘤,為一名安徽老漢切除了困擾其30年、長達20厘米的食管腫瘤。最年長,最年幼,最重,最長,他創造了內鏡治療領域的四個吉尼斯紀錄,他說,最想做的是,看到那些內鏡手術的禁區之門被一扇扇打開。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周平紅,國際知名消化內鏡微創治療專家。上海市消化內鏡學會副主委,擅長消化道病變的內鏡和外科治療。

2012年,作為中國代表,他被邀請參加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舉行的第14屆世界消化內鏡大會。這次在世界專業舞台上的亮相,他展示了中國醫生在內鏡手術方面的速度,質量和技法,並奠定了中國在世界消化內鏡微創切除領域的領先地位。

第三屆雅典國際消化道腫痛會議大會主席Katsogridakis說,“周教授是POEM領域,世界上最重要的醫生之一。”法國內鏡專家Ponchon說:“他是一位非常神奇的人,是我們的榜樣,他腦子里有很多點子,是內窺鏡領域里偉大的發明家。”

而他最欣慰的是,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團隊制定的標準蜚聲國際,被稱為“中山標準”。中國人開始成為西醫領域的標準制定者。

“國際學術大會,中山醫院的醫生一定要上主席台,要發言,要做第一個觀摩手術,要給別人簽名頒獎。那樣,去參加才有意義。”他說。

從口腔或者肛門進入,簡潔,迅速,沒有創口,無跡可尋。他坦言,內鏡手術的確有獨特優點,而中山醫院的內鏡中心能在國際上領先,是因為抓住了內鏡微創治療早期癌症的先機。”

回想起十年前剛開始的時候,第一屆中山醫院主辦的中日ESD高峰論壇,全場三百多位專家,絕大多數提出質疑,場面一度混亂,他從手術台上拍馬趕到,面不改色,侃侃而談。

“質疑大多是因為內鏡手術的穿孔風險,但是,我們可以控制風險。”他說,這種場合人越多,就越興奮,如果他的手術有幾百個人觀戰,他會興奮得眉飛色舞。“不怕穿,穿不怕”,是他的標誌。

他的高光時刻是在國際舞台的演講,“祝大家新年快樂,闔家幸福!”說完這句話,他走下演講台,掌聲響起,他清晰地看見,那些日本和韓國的同行,眼中溢滿了尊敬和欽佩。他說,這種場景,真的是常態,因為每年的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消化內鏡大會總在我們農曆春節前後,而最早走上演講台的時候,有人問,你是日本人?他說,不,我是中國人,來自中國上海!

每年都在飛,不停地國際和國內會議之間穿梭,美國,韓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埃及,他代表了中國的水平,也是世界最高的水平。“這個領域,中山醫院在國際上是絕對領先的,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每次走下發言席,底下幾百名國際著名的同行,齊刷刷站起,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上了飛機,他就戴上眼罩,他已經練成了在飛機上完成高質量睡眠的本事。下了飛機,他就要趕去一個個會場,或者手術台。

如果說今年最大的願望,他希望是拿到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已經拿到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如果再進一步,那是上海的榮光,中山醫院的榮光。

央視“大國工匠”紀錄片,他是醫學界入選大國工匠的唯一代表。在他看來,工匠精神是專註做事,精益求精,力爭突破,既要能大刀闊斧,又要能一針一線,無論是大醫精誠,還是工匠精神,都是醫學工作者應有的時代氣質。

1從醫之路

1968年,周平紅出生在江蘇泰興,一個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家境本不富裕,再加上10歲時,父親不幸離世,母親拉扯三個孩子更是雪上加霜。

1998年周平紅參加高考。考試前夕,他在學校的牆上看張貼的招生簡章,有老師走過來說,你們這幫孩子,能考上就行了,還有什麼好看的。“那時候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上了,就是鯉魚跳龍門,哪還顧得上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那時候也不知道究竟喜歡什麼。”

母親沒什麼文化,讀過書的表哥拿了主意,說做醫生挺好,就這樣,他填報了醫學院。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直到背着行李踏進上海醫科大學,他才意識到,童年的一件往事讓他對醫生這個角色很早就有了認知——那是七歲時,有一天半夜,肚子疼起來,疼得在床上直打滾。外婆慌忙請來一位赤腳醫生,幾根針紮下去,他竟迷迷糊糊睡着了。“做醫生能解救痛苦,可欽可敬,既然自己學了醫,就要救人濟世,精益求精。”

考到上醫,來之不易,學校里他絲毫不敢懈怠,功課優秀,想着將來要做一個合格的醫生。畢業實習,他分到中山醫院,先在每個科室輪轉,再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科室深度實習,他選擇了泌尿外科,不過最後分配,他被安排到了普外科。

一晃27年過去了,一路走來異常艱苦,但收穫頗豐,享受了時光的饋贈。他從一個小醫生,變成一個國際上知名的專家。

剛畢業的兩年,日子過得比較清閑,病人並不多,七點半上班,八點半查完房,有手術就去做手術,沒有手術就看書,中午還能睡上一覺,下午再次查房,下班回到宿舍繼續看書,閑暇之餘喝上一杯酒。“也沒想着要出國學習,現在看來很是虛度時光。”周平紅說。

直到有一天,一位同科室、高兩級的高衛東醫生結婚,請他做伴郎,閑聊中得知對方已經開始做腸鏡了。他動了念頭——多學一門技術總是有用的。“內鏡中心的高衛東教授和姚禮慶教授,一直鼓勵我學習,讓我有時間就去學,並沒有太多的約束。學做了腸鏡之後,又開始做胃鏡。”

中山醫院的病人很多,診斷治療,手術不斷,但是無論多忙,他的手術都會記錄下來,總結分析,找出改進的辦法,從1997年他開始內鏡治療,這一做法堅持了20年,“所有的技術不是憑空而來的,是不斷揣摩加以實踐。如果日復一日地重複勞動而不去思考、尋找更好的方法,那是對病人的不負責。”

他開始做一些高級的治療手術,例如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同時學習超聲胃鏡,在食管、胃和大腸裏面用超聲波檢查病變,做胃造瘺,“以前都是開放性手術,我在中山醫院做了第一個胃造瘺和結腸支架手術。”

1997年,周平紅考取了姚禮慶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後來又攻讀了秦新裕教授的博士生。這時候,他已經認定自己將來在內鏡方向的發展。 

2不怕穿孔的醫生

2006年國內有10個醫生一起去日本學習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內鏡手術方法(ESD),他是唯一一個外科醫生,回國后姚禮慶主任提了四個要求:第一,國內要第一個做這個手術;第二,要寫第一篇ESD治療早癌的文章;第三,要爭取獲得一個醫學獎項;第四,要組織、主持一個內鏡大會,讓更多醫生開始開展和研究這個新方法。帶着任務,他一門心思撲到了內鏡切除上。

“內鏡手術空間狹小,有些器械,當時國內還沒有,只好研究創新。”為了手術需要,他曾經琢磨了好幾個月,發明了幾種“土”辦法,“在做內鏡膽胰管造影(ERCP)時,我就喜歡用針形切開刀,這也成了我的一個優勢。而相關的醫療机械,兩年後才進到中國市場。”

在操作上的時間窗比別人早了兩年,但是,國內的觀念還跟不上,一是認為不安全,二是認為切除不幹凈,以後會複發。在科室主持召開第一屆中日ESD高峰論壇的時候,他遇到了最大的阻力。“以前是多是內科醫生在使用內鏡,他們似乎更有發言權,第一屆高峰論壇,請了300位同行,全場三分之二都在反對。姚教授當時不在,我正在手術台上,幾個小醫生慌忙跑來說,會場上群起質疑。”周平紅做完手術趕到會場,不慌不忙,舌戰群雄,台下很多問題,他一一解答。

周平紅始終堅持,內鏡切除沒有那麼大風險,“我的日本老師小野先生從第一屆大會就來參与,到現在第九屆,每次都來,當時他雖然聽不懂中文,但是心中雪亮。問我,是不是大家都反對你,我說是,小野先生說不要緊,內鏡ESD手術起初在日本也遭受反對,以後他們會明白的。”

當天下午,周平紅的團隊做了四台表演手術,有兩台發生了穿孔,但是都當場修復好了。內鏡手術怕穿孔,而周平紅認為穿孔后可以修補,不應該因為可能發生穿孔而放棄內鏡手術的方式。由此,周平紅還得了個外號叫“穿不怕”。

“國際上這種治療方式,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全世界內鏡早癌診斷是學習日本的。”之後,周平紅開始寫英語論文,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山醫院內鏡手術治療的研究成果。

3走上國際舞台

2009年受中國台灣大學附屬醫院邀請,周平紅第一次離開上海,進入更大的舞台講課。會議有300多位國際同行,當時他的英文水平有限,說了一半,實在說不下去,改用普通話演講。“雖然英語不過關,但是技術得到大家的認可。講完現場一片掌聲。現在英語講得倒是比普通話還要好。”

2011年4月,韓國召開第九屆國際胃癌大會,有醫生推薦他去講課——此時,他的名氣已經在世界傳播開來。會議中間休息,韓國消化內鏡學會的秘書一直盯着他,邀請他2個月後再去韓國參加IDEN大會講課。“我當時並沒有一口答應,我跟對方說,發正式邀請函到中山醫院。用技術贏得尊重,這種感覺別提多棒了!”

從1994年開始內鏡學習,2009年開始登上國際舞台,15年的積累換來榮耀。也見證了中山醫院內鏡手術的發展,短短十五年時間,中山醫院內鏡腫瘤切除水平全球領先。

2015年3月,周平紅成為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

“內鏡手術對患者最大的好處是,手術只需在人體的自然腔道——消化道開一個小口,免去病人開胸破腹之苦。其次是,可以一邊診斷一邊治療。”周平紅坦言,“內鏡手術也有風險,不是所有腫瘤都可以做內鏡切除——晚期腫瘤不適合,首先要識別,然後判斷是否適合內鏡治療,接下來要有具體的操作方案,對可能遇到的問題做風險預案,一步都馬虎不得。”

很多年前,周平紅為一位年輕的南京女孩做手術,女孩因為貧血引起胃出血,大面積的病變,當地醫生的治療方案是全胃切除。女孩子嚇壞了——當時她還沒有成家,胃全切對生活的影響可想而知。有人說,去上海找周平紅醫生試試。抱着一線希望,姑娘來到中山醫院,周平紅為她做了胃鏡檢查,病變的部位像草坪一樣,絨毛改變,面積很大。“從來沒有做過這個大的病變。手術從下午三點鐘開始,每前進一步都碰到大血管,手術進行緩慢,危路前行,一共做了7個小時, 180平方厘米的一大塊病變,像是硬生生鏟下一塊草皮一樣。從嘴裏取出了這塊“草皮”,家屬都嚇暈了。這位姑娘的身體沒有留下任何疤痕,後來正常結婚生活。

另一個病人,食管里長了一個瘤,一吃食物就能把瘤子吐出20公分長,可以吐出,還可以咽下,其狀恐怖。“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報道的這樣大的瘤只有19個,18個做了開放手術。唯一一個內鏡下切除是我們做的。”

就在採訪前一天,來了一位胃部腫瘤病人,胃鏡下看到腫瘤是3公分,但是胃外面還有5公分,病變的部位有7、8公分,做內鏡手術是有困難的,但周平紅還是進行了嘗試,做好了兩手準備,內鏡做到一半確實做不下來,改成開放手術。“遇到困難的手術,反倒興奮,意味着有了下一個要征服的目標。”

他已經創造了內鏡治療領域的很多第一,保持了四個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上年齡最大的病人98歲,最小的病人11個月,最長的腫瘤20公分,最重的腫瘤124g。

周平紅是1960年代出生,身上帶着時代的烙印,他至今仍然記得中學時期牆上的七個大字:膽大、心細、志氣高,他一直把這七個大字印在腦海——當初這七個大字,是用來讚揚乒乓球世界冠軍曹燕華的,如今卻成了他在手術台上的風格:簡單、快速、安全。“我們走的這條路是學習加創新。創新之後再反饋到病人身上,是病人給了我們成長的機會。臨床科學需要大量的實踐。”

2016年,周平紅入選央視《大國工匠》紀錄片,這是唯一一位醫者。而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團隊制定的標準被稱為“中山標準”,中國人開始成為西醫領域的標準制定者。

口述實錄

唐曄:臨床這麼多年,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

周平紅:在國際舞台上講完課,從講台上走下來,看着外國同行一臉羡慕的眼光,這是我最幸福的時候。每年2月初舉辦的德國杜塞爾多夫消化內鏡大會都在中國的春節前後,去年講課,最後一張幻燈片,我祝福大家羊年新年快樂,闔家幸福,走下講台的時候,幾百位同行齊刷刷站起來鼓掌,掌聲雷動,坐在我身邊的韓國醫生和日本醫生,眼中充滿了仰慕和敬意。

唐曄:您有沒有遺憾的時候?

周平紅:有一年在德國會議上,為一個18歲的姑娘做手術,她胃裡有三個腫瘤要切除,在手術中發生了穿孔,我本來打算繼續做下去,穿孔之後再修補,但是建議沒被大會主席採納,改用開放性手術。這個德國女孩的胃被切掉一半,日後一吃東西就脹,體重也直線下降,相當於給正常人做了個減肥手術,想來很是遺憾。內鏡微創新技術的開展和推廣目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唐曄:您現在還會不會有焦慮的事情?

周平紅:科室一百多位同事,去年的檢查量11萬多,每天四五百個,最多的一天六百病人,病人一多,醫療安全的壓力很大,我出差的機會又多,沒辦法天天看着,焦慮這個——醫療安全,教學質量,醫療科研。每年有一百多位同行來進修,還有許多國外醫生,一待就是幾個月。我希望把梯隊建設好,給年輕醫生多創造機會,讓他們迅速成長。

唐曄:您現在有沒有休息時間?

周平紅:幾乎沒有,雙休日全國、全世界各地跑。我一上飛機就告訴空姐,我什麼都不吃,不要叫醒我。一趟飛機,七八個小時,我可以深度睡眠。一下飛機、一下車,馬上可以投入工作。

唐曄:什麼時候是您最鬆弛的時候?

周平紅:坐在這裏接受採訪,比較輕鬆,應該是最鬆弛的時候。現在開會的時間多了,會議上也算是休息,再有,最放鬆的時候是在飛機上。

唐曄:這麼忙,對家人有什麼愧疚嗎?

周平紅:總會有遺憾的地方,對我兒子、愛人、母親感到愧疚。特別是對我母親,她本來是在我們身邊一起生活的,結果3年前的夏天回到老家又操勞了,突然昏迷,很快就離世了。

唐曄:2016年入選《大國工匠》,有什麼感想?

周平紅:很多人對醫生成為工匠有異議,認為醫生應該是科學家。其實追求極致和完美,這是一種工匠精神,各行各業都有。外科醫生拿着手術刀,從病人身上斬妖除魔,一招一式,還真是個腦力和體力結合的工匠。我不介意做一個工匠,這是我們這個新時代的工匠,工匠精神應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和一切職業的道德要求。

唐曄:有一天退休了,您想做什麼?

周平紅:回歸慢生活,看書寫字,釣魚養花。老家還有塊自留地,還想回到兒時,拿着鋤頭在田裡種點小菜,躬耕田園。

唐曄:最近有特別想做的事情嗎?

周平紅: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把內鏡下的禁忌症變成適應證。比如,食管黏膜里一個五六公分的腫瘤,以前內鏡下不能切除的,現在能不能通過內鏡切除;以前大的穿孔必須是通過開放式手術來縫合的,有沒有可能通過內鏡縫合。從不可能變成可能,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取決於內鏡下治療的器械改良和技術的提高。

唐曄:您認為醫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周平紅:幫助病人解決問題和解除痛苦。

唐曄:2017年,您有什麼願望?

周平紅:我1月份去了埃及,那邊設立了工作室。2月份去了德國,幾乎每年的春節前後都在國外度過。我沒有什麼大的願望,延續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就好。去年,我們團隊拿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希望今年能夠拿到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這算是新年的願望吧。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xywy.com/【其他文章推薦】

杏仁酸施打經驗分享與交流!

※常見醫美問題-杏仁酸Q&A

杏仁酸換膚後續如何保養?

※好難瘦身哦!教你把握生理黃金期

開眼頭術前術後案例分享圖

※最新魔滴隆乳技術,案例分享

※臉部老化好明顯,該怎麼保養才能消除法令紋呢?